通訊王者 Skype 帝國的起落 (四) 被時代巨浪吞沒的Last Dance
Skype 再見了!這些站在你肩膀上的社群通訊服務,會引領我們的世界繼續前進的
微軟最近宣佈了增加的通訊服務巨人「Skype」將於今年(2025)停止營運。我們覺得 Skype 從巔峯到帝國的殞落,作爲一個品牌不論是成功或是失敗,都有其值得參考的價值。於是近期的 koo.café 針對 Skype 的興衰撰寫了一系列的專題文章。
上一篇主要探討Skype在被eBay收購後成效不如預期,於是出售股份給美國知名的銀湖投資集團(Silver Lake)。在銀湖大刀闊斧大力改造之後,Skype 似乎又迎來了璀璨的前景。但在Skype在迎來首次公開募股前夕,科技巨頭「Microsoft」(以下稱爲微軟) 卻以85億美金直接收購 Skype,替兩者的命運帶來了變數。究竟在時代的推波助瀾之下,Skype 會隨着命運漂流至怎樣的結局呢?
在故事開始之前按照慣例,請你先替自己好好泡杯咖啡,然後再跟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微軟收購Skype的戰略考量
讓我們回到2011年,正當銀湖著手準備將 Skype 公開募資的前夕。
史蒂夫·鮑爾默 (Steve Ballmer) 旗下的微軟帝國正面臨威脅,許多在近幾年崛起的網路新生代不斷地向市場發起挑戰。以號稱最強搜尋引擎的 Google 才剛從搜尋之爭中打倒昔日的巨人 Yahoo 後沒多久,就開始著手以全新產品「Google Talk」在通訊領域持續擴張。APPLE 在 2007年發表地球上第一支智慧型手機,才不過短短幾年間就襲捲全世界。而其推出的 FACETIME 在移動視訊通話市場上可說絕對是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更別忘了以重新定義網路社交的顛覆性平臺 Facebook !它可說是徹頭徹尾改變了人們的社交習慣。Facebook 在快速竄起的同時顯然也不滿足於現狀,FB Messenger 不斷改善其社交通訊功能的野心也昭然若揭。
相較於這些品牌看準了全新的時代商機而快速茁壯之餘,微軟只剩下在移動市場上乏人問津的Windows Phone 苦苦撐場。
或許真的是命運的安排,就在微軟這往日的巨人正在索思如何殺出重圍之際,時任微軟CEO(2000 - 2014)的史蒂夫·鮑爾默在 Skype 的募資案嗅到了一絲可以翻身的戰略機會。微軟需要迅速提升其通訊能力的解決方案,而 Skype 或許就是這個舊日帝國重返榮耀的最後拼圖。
於是在 Skype 正準備 IPO 之際,微軟毅然決然以85億 - 這顯然是高於市場定價的誇張金額收購 Skype。85億美金,你要知道這可是當時 Skype 營收的10倍之多,同時該金額也超過其 IPO 估值約 50%。下如此重本收購 Skype, 一方面是擔心 Skype 被其他主要競爭者事先攔胡,一方面也是宣誓微軟在通訊市場勢必要稱王的決心。
科技巨頭整合通訊的輝煌藍圖
史蒂夫·鮑爾默並不是病急亂投醫。他對 Skype 整合微軟產品的未來的確有一套宏偉的藍圖構想。針對個人用戶、企業客戶以及移動裝置的黃金三角皆有規劃策略融入微軟現有的商品,我們現在就來看看他當初的規劃。
個人用戶:Windows 與 XBOX生態圈
衆所皆知,微軟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可說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數位產品沒有之一。大家都在等着看 Skype 是否能夠成爲 Windows 家族不可或缺的一員。在整合初期,微軟的確嘗試將Skype 深度嵌入 Windows 8,利用原本的 Skype 帳號就能登入微軟的其他服務(如:MSN等)同時將 Skype 作爲跨設備同步用戶社交狀態的重要工具。
另外微軟推出的遊戲主機「XBOX」也嘗試使用 Skype 作爲玩家連線互動的主要媒體。使Skype 成爲主機連線平臺「XBOX LIVE」的核心通訊工具,打造只需使用 Skype 就能擁有客廳社交互動的良好體驗。
企業客戶:生產力工具的核心通訊平臺
其實針對企業用戶通訊這項服務,微軟很早就開始佈局。「Microsoft Lync」是當初微軟隨着Office 365 同步推出的一項企業即時通訊應用程式。支援音訊會議、視訊會議與郵件檔案整合。 Skype 加入之後,微軟隨即將原本的 Lync 迅速整合,將這兩者合而爲一成「Skype for Business」。因爲企業與消費者同樣都能使用「Skype」溝通,此一整合旋即減少與消費者的互動成本。除此之外,Skype 也支援嵌入Office應用程式。讓文件也能協作添加即時通訊。在 Outlook的行事曆上也能即時新增線上會議方便組織成員溝通(其實很類似現在Google Calendar 直接加入 Google Meet 開會的形式。)
移動裝置:替 Windows Phone 打造獨特體驗
在現代安卓與IOS系統雙雄爭鋒之前,其實微軟在2010這十年間也曾嘗試在手機端推出 Windows 系統在移動市場分一杯羹。 當時微軟與手機大廠 Nokia 深度合作,推出一系列高階的 Windows Phone 力圖與安卓及 IOS 抗衡。 只不過 Windows Phone 在市場上的表現卻一直不算亮眼,但 Skype 的加入卻替微軟的移動裝置危機帶來了些許曙光。微軟當初計劃以 Skype 爲基礎,替全新的 Windows Phone 打造獨特的 Skype 體驗,像是全新的動態界面設計與視覺效果,或是支援用戶用撥號程式直接撥打 Skype,通話記錄中可以直接顯示一般通話與 Skype 通話記錄。更重要的是,當時 Skype 依舊是網路通訊技術的王者,利用 Skype 的核心 P2P 技術以及優秀的視訊解碼器,能提供用戶更好的視訊、音訊通話體驗。
筆者爲了文章附圖,特地挖出以前的 Skype做示意,但發現近年只有詐騙集團敲我,覺得有點傷感
實務上的整合挑戰
看起來微軟對於 Skype 的確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但是實際上要實現這些藍圖卻碰到極大的挑戰。這就好比嚮往童話般夢幻愛情的男女,一旦進入柴米油鹽之後就驚覺現實生活並不如想像中美好的模樣。(本段敘述不代表全天下的情侶哦哦哦。)
那麼究竟微軟替 Skype 戴上的夢幻濾鏡是怎麽被現實擊垮的呢?
1.過時的核心技術
Skype 在 2000 年代初期能展露頭角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獨家的 P2P 通訊技術。但是該技術在移動裝置當道的 2010 年代顯得不合時宜。P2P 要直接應用在智慧型手機在實務上遭遇相當大的困難。光 APP 安裝包就要高達超過 20MB(當時的APP大概 5MB 左右),同時視訊通話需要持續佔用 500MB / 小時的流量,對當時的網速與裝置來說是極大的負擔。P2P 網路需要手機設備持續接收連線需求,但這樣會產生大量消耗電量的問題。而且手機常頻繁切換網路端(例如你可能從公司 Wi-Fi 外出後變成 4G 網路),P2P 連接在網路切換狀態下需要重建,這就造成了通話品質不穩定的差勁體驗。
2. 基礎架構不相容
微軟的網路服務基礎是建立在雲端中央伺服器架構,與 Skype 的 P2P 技術並不相容。這代表在實務上 Skype 與微軟的產品整合上並不容易。這也導致了微軟跟上市場需求的速度太慢,以致於被其他競品搶佔先機。
3.被剝奪的用戶體驗
Skype 有自己的用戶身份系統,同時微軟也有自己的Windows Live ID,要整合這兩個身份系統其實比預期的要困難很多。再加上其實不少用戶同時兼具這兩種 ID,要怎麽整合,或是用哪個身份登入,常常會讓用戶感到錯亂。後期微軟甚至希望用戶強制使用 Microsoft 賬戶登入 Skype 好讓用戶資訊整合至 Azure 雲端服務。Skype 在整合不如預期後改版卻反而把用戶推得更遠,例如受歡迎的功能被莫名消失(表情符號、投票功能...)、越來越差的通訊品質、以及不好上手的介面等。
4. 用戶習慣已然改變
從寫信、傳統電話、手機通話、E-mail、即時文字通訊、視訊通話一直到社交平臺互動,人們聯繫感情與表達自己的方式越來越多元。當你經歷了人生中值得歡慶的大事件或是值得紀念的時刻,你第一時間想到跟好友分享的方式可能不是打電話或是開視訊,而是發表在社群平臺或是直接拍個 Stories 或 Reels。
5.更強的競爭者出現
2017 年 Skype 迎來了睽違 10 年的大改版。全新的 Skype 可以看到很多社群軟體的影子。像是Facebook、Snapchat。全新的「Highlights」幾乎就是 Snapchat Stories 、Instagram Stories 的翻版。這也恰恰說明了 Skype 在邁入手機社群時代的困境,LINE、iMessage、WhatsApp、Messenger、Snapchat 等服務在這10年間如雨後春筍向 Skype 等老牌通訊應用發起挑戰。對許多新世代來說,如果我想跟死黨朋友聊天打屁,Skype 或許已經不再是我們的第一選擇了。
那麼企業用戶端的情況又是如何呢?Skype 在此市場也面臨極大挑戰,號稱改變辦公室傳統溝通型態的職場聊天工具 Slack 橫空出世,而在視訊會議上則有 zoom 這個在疫情期間大肆攻略城池的恐怖對手,Skype 面臨大時代趨勢以及後期之秀的前後夾殺,在優化調整速度僵化的情況之下,勢必討不到太多便宜。
更別忘了Google,其辦公套件的整合與協作優勢,快速蠶食了原本由 Office 穩固佔領的生產力工具市場。
6. 自己人打自己人
微軟在面臨 Slack 橫空出世,加上 Skype 整合異常艱難的情況之下。在自行開發產品與收購Slack 這兩個做法考慮再三後,最終選擇了前者。微軟的全新商用通訊服務「Teams」因而誕生。Teams 與 Skype 相比,其一開始就設計爲雲端設計應用,這也符合微軟將所有服務移至到 Azure 的長期願景。當親生的孩子誕生後,原本的「養子」Skype 自然就失去了關愛,更何況是不符合家長預期的養子。
因此,開發與優化的重心隨即移轉到「Teams」上。Skype 只能淪落成爲 Teams 新功能的測試場。再加上後續再無太多重心與優化產品,Skype 就此慢慢消失在主流市場。有趣的是,Teams 大量借鑒了Skype的技術專利和底層架構,但採用了全新的用戶體驗設計。這使 Teams 成為 Skype 事際上的繼承者,儘管它是作為競爭產品而非升級版本出現的。
2020年代 Skype的最後一舞
在移動裝置浪潮席捲全世界,同時又沒有抓住疫情期間最後反撲的機會。Skype 被時代洪流淹沒已成定局。在 2022 年 Skype 已經從 Windows 的預設程式中被移除、2023 年微軟宣佈Skype for Business將於2025年7月停止服務、而在今年初(2025)官方也正式公告 Skype 也將在 5 月份畫下句點。
回首 Skype 帝國興衰,我們可以學到幾件事。
成敗根基在優化「產品本身」
我們可以看到 eBay 與微軟收購 Skype 的初衷都是想藉由它的力量鞏固原本自身的主力服務與產品,但卻忽略用戶體驗以及整合難度。作爲大品牌附屬服務底下的 Skype 恰巧都是其最黯淡無光的時期。反觀銀湖投資集團,將所有的專注與心力都放在優化「Skype 自身」上,穩定核心技術、提升通話品質、優化用戶體驗,在在都以讓「Skype」更迎合用戶使用的切角作調整。也是在這個時期Skype達到了其聲勢最高點。
回應市場的速度太慢
這點如果要怪罪 Skype 本身不給力其實有點非戰之罪。在2000年代初期開發 Skype 的時候或許也沒有想到那個叫做 Jobs 的男人竟然在 2017 年只用一支手機就能改變整個世界。但 Skype 恰巧就在力求轉型的時刻被微軟收購,欠缺了產品本身去適應全新移動時代的動能,讓 Skype 只能作嫁 Office 與 Teams 成爲舊世代的產品。這給我們一個啓示,就算你現在穩坐大片江山,但在數位科技的奇異點出現時,你能否快速跟上時代?我相信在現在這個 AI 世代,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我們都必須因應變化作出調整。
隨着落下帷幕之際,Skype 的故事成為科技史上一個引人深思的案例,一個曾經顛覆產業與時代的創新產品,經歷了多次所有權變更、策略轉向,無法跟上更新的世代,最終被自己原本應該繼承其衣缽的繼承者所取代。
Skype的故事對你來說有什麼感觸跟啓發?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噢
持續鎖定 koo.café 專欄!讓你不錯失任何行銷新知!
如果你有數位行銷的相關問題,不如來跟我們聊聊吧!
作者 Hugh Chen
喜歡甜食、文字與電影。吟遊詩人是正職,在數位行銷領域兼差超過 10 年。
相信身處在這個擁有豐富網路資源的時代的人都蘊含無限可能。如果有心學習,早餐店阿姨都有可能變成廣告高手亦或油畫大師。
你終究可以成爲你想成爲的。只要持之以恆,時間最終會替你報以掌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