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牌經營策略:為何 Merit 逆勢而上,用「內容減法」贏得消費者信任?
有時候經營品牌刻意追求快速產出,或許不一定是件好事。學習MERIT的慢行銷或許也是一種緩下來的方式。
在這個 15 秒就能決定你生死的短影音時代,品牌內容幾乎是用「毫秒」在計算觸及。然而,美容品牌 MERIT 卻反其道而行,用「慢」做品牌,反而殺出一條血路。他們不追熱點、不狂轟亂炸,每一次曝光都謹慎安排,甚至設定 任何平台的花費不能超過 30%,以確保不依賴單一流量來源。結果?在充滿內容疲勞的市場,他們成功在消費者心中種下「記得你」的種子。
當大家都一股腦在追求「廣度」佈局的時候,堅持「深度」的路線能夠突破重圍嗎?
在探討這個大哉問之前,一樣先照慣例先替自己泡杯咖啡,然後再跟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為什麼「慢品牌行銷」將會成爲新趨勢?
來自美國,強調極簡的彩妝品牌「MERIT」主打每天只要5分鐘,就能完成全臉的美麗妝容。與他們講求快速上妝的產品精神截然相反。在近期,他們的行銷策略反倒是以追求「慢」與「深」爲主要概念。
根據 MERIT 的行銷策略分享,這個品牌在 TikTok 世代逆勢操作:「不追熱門、不搶曝光」,甚至明定任何單一平台的廣告預算不得超過 30%。看似保守的策略,卻讓他們在資訊爆炸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培養出一群記得他們、信任他們的品牌支持者。這代表:「慢」不是缺點,而是一種節奏掌握與訊息精準的能力。
MERIT 不盲目追求「快」內容,而是深耕6個面向
不論是在產品面或是行銷面,MERIT 這個品牌都以「慢工出細活」作爲主軸,當爆款貼文發生的時候,MERIT 似乎不盲目跟風在社群上搶奪風頭。而是照着自己的節奏訴說自己的品牌故事,以下是我們整理出來 MERIT 的 6 個行銷面向,
1. 精選產品緩推,重視情感共鳴與品牌節奏
自 2021 年成立以來,MERIT 僅推出約 14 款產品,每款新品皆在深入評估其在「顧客日常」中的定位後才發布。例如他們最新的「Great Skin Double Cleanse」就是在充分消化上一款產品的市場回響後才推出,並強調品牌故事與情緒共鳴。
2. 策略性預算控制:30% 平台花費上限
MERIT 將單一平台的花費限制於 30%,平衡「穩定投放」與「實驗創新」支出。他們搭配「保守主媒體」與「放膽試驗型內容」,如與毛巾品牌 Baina 的合作,就是為鞏固品牌忠誠度而非純拉流量。
3. 結合「精緻」與「日常」內容 — 保持辨識度與親和力
MERIT 的內容策略融合「精緻導向」與「日常真實」,透過高度美學視覺加忠實生活化畫面,達到既有風格統一又具親和力的社群與品牌傳達。
4. 重視靈感來源的「離線創意」
品牌團隊會頻繁從博物館、舊雜誌、eBay 廣告等離線資源汲取靈感,避免陷入數位算法決定的視覺盲區(algorithmic sameness)。這也讓他們的色彩與調性更具個人創意印記。
5. 跨年代受眾觸達策略
MERIT 的紅利之一是其跨世代吸引力。品牌曾邀請包括奧運金牌選手 Allyson Felix(39 歲)、時尚權威 Grace Coddington(84 歲)及生活方式巨星 Martha Stewart(84 歲),以拓展橫跨不同年齡層的品牌貼近度與可信度。
6. 「香水發布典範案例」:老派策略與精品美學融合
MERIT 發布香水「Retrospect」時,採用了早 2000 年代流行的紙質香味試片,甚至與《Vogue》和《Real Simple》合作投放,並同步贈送香味小樣。整體活動還製作了一本咖啡桌型攝製書,並由多名靜物攝影師執鏡,賦予整體活動高觸感與藝術感。
Grace Coddington 替 MERIT 拍攝的其中一張視覺圖片 (來源 : https://www.instagram.com/p/C719O95Rv4z/)
深度 vs. 擴散:品牌經營的兩種邏輯
廣度與深度何者爲優先方向,一直是行銷中不斷被提出來討論的觀點。尤其是一個不斷地有社群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時代。深耕其中一種媒體或是多方經營,似乎都有其道理。但我們認爲,廣度與深度不該是單一選項,如果是希望短期活動快速獲得大量曝光,使用擴散型品牌行銷幾乎都能收到成效。但如果你是想要經營長期的品牌印象營造好感度,固守受歡迎與穩定的媒體或許是不錯的選擇。我們簡單整理了這兩種行銷方向的優勢與缺點,可以好好評估現階段你的品牌會需要加強哪個部分。
擴散型品牌行銷(短期快攻)
優勢:大量曝光、短期轉換快。
缺點:認知淺薄、記憶衰退快、忠誠度低。
深度型品牌行銷(長期耕耘)
優勢:高黏著、信任感強、長期品牌資產建立。
缺點:成長期較慢,初期需耐心與一致性。
關鍵思維
使用者記住的,不是你出現幾次,而是你打動他幾次。
內容疲勞症:品牌最容易忽略的隱形風險
在社群內容掛帥的時代,各家品牌行銷人與小編無所不用其極想要打造一則「爆文」,受到全世界網友的關注。尤其目前有一種說法是爲了讓演算法觸及更多人,一天發文的頻率可能要高達 10 ~ 15篇。而當行銷團隊為了 KPI 而「硬產內容」,往往會導致:
同質性高、難以區分
無新鮮觀點,感知價值低
用戶滑過即忘,連情感都記不起來
結果演算法觸達了「人」,但「心」卻越來越遠。我們認爲這是品牌在藉由社群彰顯自己知名度的同時,也必須要謹慎的地方。尤其像是 Threads 這樣容易產生高觸及的社群媒體,如果你產出了太多無互動的文章,演算法反而會把你塵封在沒人看見的角落,在以「量」爲行銷主軸卻看不到成效的前提下,偶爾使用「品牌慢行銷」,對你或是品牌自身說不定是意料之外的解藥。
慢品牌的四大內容策略建議
剛剛前面有聊到「MERIT」的策略是以「慢」爲主,那麼具體我們該如何參考它的行銷案例打造最佳慢行銷方案呢?這邊我們整理幾個優化方向供您參考。
1. 建立「品牌內容節奏表」
制定明確的內容排程與主題週期,避免過度訊息轟炸。
2. 聚焦內容一致性(語調與視覺)
讓 AI 與使用者都能一眼辨識「這是你的內容」,利於 AEO 回答模型引用。
3. 每一則內容都有留下印象的理由
不為發而發,而是設計「觸發記憶點」。
4. 不同故事,同一核心價值
透過 FAQ、案例研究、品牌小誌等方式反覆強化理念,讓內容滲透用戶生活。
☕ 品嚐最後一口咖啡,看看我們的總結
短影音不會消失、快速行銷仍有其位置,但慢品牌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堅持用時間換信任。
而在 AI 搜尋、GEO 崛起的時代,能被 AI 模型反覆引用的內容,不再是最大聲的,而是最值得信賴的。品牌若能把「慢」當作一種專業,就能贏得難以被演算法複製的護城河。如果你針對數位行銷有什麼想法,或是需要有專家替您打造品牌策略,都歡迎點擊下方按鈕來跟我們聊聊噢!
FAQ:關於品牌慢行銷的懶人包
Q1:什麼是慢品牌(Slow Branding)?
A:慢品牌是一種以長期品牌信任建立為目標的內容與行銷策略,重視一致性、節奏與深度,而非快速的曝光堆疊。
Q2:慢品牌有哪些成功案例?
A:美妝品牌 Merit 就是知名案例,他們透過限制平台預算比例與維持一致敘事風格,在高度競爭市場中突圍成功。
Q3:慢品牌內容怎麼寫才符合 GEO?
A:建議使用結構化段落、明確標題、FAQ markup、權威資料來源與品牌聲音的一致性,有助於 AI 模型正確引用。
Q4:為什麼內容疲勞會讓品牌失效?
A:內容疲勞會降低消費者的感知價值,使內容看起來重複、空泛且毫無連結感,長期會影響品牌忠誠度與信任。
Q5:短影音時代還能做慢品牌嗎?
A:可以。關鍵在於策略與節奏設計,即使在 TikTok 或 Reels 上,也能透過一致性的短影音內容,培養深度用戶。
作者 Hugh Chen
喜歡甜食、文字與電影。吟遊詩人是正職,在數位行銷領域兼差超過 10 年。
相信身處在這個擁有豐富網路資源的時代的人都蘊含無限可能。如果有心學習,早餐店阿姨都有可能變成廣告高手亦或油畫大師。
你終究可以成爲你想成爲的。只要持之以恆,時間最終會替你報以掌聲。
• • •